电梯慢慢滑向十一楼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点点紧张----我们这会儿是在淮海路上的一幢大楼内,即将去拜访一
位驻沪外交官,要推开他的家门,并在冬日的阳光里细细打量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营造的私人空间。但我真的有点怕在
大门打开的时候,看到一个张爱玲笔下哥儿达先生的家。

外交官的家占据了整整一层楼面,客厅、餐厅、厨房可以用宽敞阔大来形容。在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看来,
大概实在是太大太空落了,一家人围桌而食的热气都凝聚不起来。但这正是主人职业与身份的需要,作为一个驻沪外交官,经
常要在私宅举办各种宴请和Party,以示亲善,非大不足以挥洒。换言之,在外交官这儿,客厅、餐厅在很多时候,已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场所----连厨房都能应付几桌的食量。
在渐渐适应了那种宽敞阔大之后,我们才来得及去体味这个家的风格。转悠了几圈,突然发现这真是一个外国人在东
方的家。它有西式的空间划分,西式的布置法则。钢琴、烛台、油画、摇椅、巴洛克风格的立柱、十七世纪式样的餐桌,它们
构成了这个家的基本格局,从底里就明明白白暴露了主人的来历。但无数闪闪烁烁充满东方风情的小物件小细节却撒遍了整个
家居空间,一抬头一转身就是,企图脱出这西式的格局。书架上有日本的大泥偶,拙朴可爱;茶几上有中国的花瓷瓶,玲珑美
丽;沙发前置着竹编的条案,拐角处伸展出媚人的和服。它们似乎标识着主人的经历,显示着主人的某种欣赏趣味,是蓝眼睛
看出来的东方之魅,虽然全是些不相干的小东西,却偏有着几分要入乡随俗的执着。

当然,毕竟是外交官,不中不西的一房布置在哥儿达先生处是一盘串味的甜鸡蛋,到这里便是满眼的和谐,没有两种
文化质感的冲撞和犯忌,一切都是低调和柔和的。看这个家,除了厨房用了温馨的奶白色和橙黄色外,所有的颜色基调都是不
张扬的,甚至称得上是黯淡的,有时可以朴至少到泛白。但这样的基调正是主人需要的。在这样的基调掩护下,他可以自如地
调配手中这杯中西合璧的酒。十七世纪的餐桌上是中国的盆景,烫金的外文书中伸出一只武士风筝……黯淡的基调像纱一样模
糊了西洋的布置格局,又极好地在所有东方器皿上实现了一种气息的感应----这样的物正需要这样的基调背景才能脱俗而
出。外交官先生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真是深谙了东方之美的,至少他对自己家里的那些东方爱物是知之甚深的。一只旧铁箱
一只回纹陶罐再加上一块条纹坐垫,这简单陈旧的三样东西放在一起所传达的朴素之美,就不是一般的审美力所能营造和企及
的。

这就是一个驻沪外交官的家,宽敞阔大不中不西,但因为懂搭配识情趣,低调入手,低调处理,反是中西合璧,于朴
素简单中见高雅。正是深谙家居之道的做法。对习惯于美轮美奂华光四射的家庭布置的中国人而言,推开这扇外交官的家门,
或许会让我们在窥奇的同时,领悟一点柔软朴至少的生活本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