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6月25日,为庆祝中国和丹麦建交50周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丹麦潮———丹麦现代设
计艺术展”,展出了31项建筑方案和50多件设计作品。这个展览从4月上旬开始在广州、上海分别展出,吸引了很多观众
。人们从这些展览的建筑方案和设计中了解了丹麦的文化,也更为心动地发现: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建筑设计已经逐渐走入
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丹麦的建筑和设计独具特色,在其他国家很难见到。这些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气候
和自然资源的结果,同样也与历史、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丹麦的建筑与设计既深深植根于个人本位的原则,又充分地体现出
开放豁达、实事求是的社区精神。所有这些特点表现在建筑当中,有时彼此重合,有时互相矛盾,在个别场合甚至也许是不相
容的。
“丹麦潮”,是一种文化,它在近一个世纪中已经将精雕细做的物质变成了社会所需,不光体现特殊的美学、艺
术性原则,而且也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要清除掉所有劣质、难看、功能很差的建筑
物。在丹麦,公众意识已经充分认识到功能化的恰当设计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教育、福利等同样重
要。
本次“丹麦潮———丹麦现代设计艺术展”中的31项建筑方案在最近几年中大抵已经被选用。这些成果都是典
型的丹麦式建筑和设计。另一方面,它们又因独到的、纯粹的质量优势而自成一体。更重要的,还是它们具有丹麦建筑与设计
文化的传统印记。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代表了丹麦这个北欧小国的文化精华。这些建筑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需求和习俗;在技
术工艺方面,精中求细;创新的意识使设计者敢于打破国家与专业的界限,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另外地方情感又
使设计者注重依据当地环境,决定采光和使用当地材料。鉴于这些显著特点,丹麦社会使个人生活的理想———社区环境的和
谐,得到了满足。
■文/卜晶玮
融精致于坚固
■独家别墅
这是一栋设计安排十分紧凑的楼房,楼房的窗户是根据不同房间的律动光亮度与楼房正面的清晰度之间的相互影
响,来按比例安置的,厨房和起居室在楼下一层,从那儿可直接到深幽的后院。
地中海风情
■“坎菲利兹”伍重私人别墅
雍·伍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设计时完全使用了当地的材料,全部工程由当地技工施工建筑,设计中特别
考虑到了这个地中海岛屿上的手工艺传统。从别墅的露台可以观赏从斜坡到海洋的美景,非常适合怡养性情。轮廓鲜明,富于
乡村风情;建筑师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其实非常简单。
太阳是衡量设计的尺度
■住宅开发区
在丹麦阳光照射永远不充足。这33栋楼房是一个研究开发多年的国际项目,目的是设计建造一种新型的基于充
分利用太阳能、最低限度消耗能源的民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了多种不同几何体和交叉部分,建筑材料和比例使其有整体统一
文化的观感。在单间公寓里,普通光和太阳光射入公寓内中央的一个从上到下的两居空间,使其不断地受到普通光线和太阳光
的直射。
寓变化于统一
■办公楼
这座办公楼表明,出色的建筑能够给一家公司强有力的形象。两座人形建筑环绕着顶部采光的玻璃走廊,四通八
达。不规则形的餐厅穿过这个紧凑的结构,环绕在庭院池塘的周围。与墙面完全平齐的窗户与砖石的粗糙形成对比。室内装满
精心布置了光与影的变幻,其整体方案,堪称北欧新现代主义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