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博士早就告诉我,他的老师童庆炳的书房极值得向读者介绍。感谢陶东风从中联
系,我踏进了童庆炳的书房。
童庆炳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文艺理论家,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等众多著述。他指导的文艺学博士生有 26名,可能是最多的。现在他还带着11名博士生。童庆炳的这些学生在为人为
学上 面已经趋于成熟,活跃在文艺理论界。
拜访童庆炳教授,先在客厅落座。有意思的是,客人很难从这间客厅里判断出主人的身份:因为客厅里没有一本书。
童庆炳说,他曾到韩国高丽大学讲学。这所大学的教授每人都在学校有一间办公室,或者叫书房。书房里有写字台、电脑、书
架、沙发等,教授所有的书都放在这里,天天来上班,而家里并不放书。童庆炳去 讲学,大学也为他安排了一间书房。当然
,童庆炳说,韩国高丽大学的教授少,大系只有7名教授,小系仅有5名教授。如果像我们的大学,一个系有几十名教授,怎
么可能安排那么多书房?
童庆炳介绍说,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不管有多少书,就放在一个房间里 其他房间不放书。这个原则倒不仅是
为了保持其他房间的整洁,最重要的是为了查找资料的方便。否则,书房、客厅、卧室、走廊,满坑满谷到处都是书,找一本
书真是难于上青天。
走进童庆炳的书房,先是一条由高高的书柜组成的胡同。两个书柜之间留出一道空,算是真正进入书房的大门。童
庆炳说,用书柜在书房中间形成一道墙的方并不新鲜。他曾经去过茅盾先生在浙江义乌的故居,书房内就是这种摆法。穿过书
柜之间的“门”,里面的空间并不大,仅能放下一桌一椅。书桌旁有一把竹躺椅,可小憩片时。童庆炳是南方人,可能竹子让
他感到亲切。
1990年,启功先生为童庆炳书写了宋代大诗人陆游晚年书房里的对联:“万卷 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尽管启功先生的墨宝没有挂在童庆炳书房的墙上, 但他认定自己书房的斋号就是“消永日”。 ■文并图/宫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