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胸罩吊带蓉城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8月28日14:10 激动网

激动网讯综合成都媒体报道:作为今年刚刚流行起来的女士新潮隐形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女士们所青睐。在炎炎夏日里,很多“清凉”的女性都穿起了吊带裙,所以这种透明胸罩吊带就成为蓉城女性的夏日必备之物。一方面,它受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但另一方面,也有消费者对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位在荷花池专做隐形带批发生意的老板这样认为,该产品表面上看来利润微薄,但纵观市场空间,仅仅成都地区这块“蛋糕”就应该在2亿元左右,实在“来头”不小。
该人士进一步分析说,该产品的零售价在1.5至10余元不等,这无论对于哪种阶层的女性,其购买能力都是不成问题的。按照成都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400万人年消费50元计算,市场空间应该在2亿元左右。只不过隐形带目前还没有打造出诸如雅戈尔、皮尔卡丹等服装知名品牌一类的产品,消费者心目中也还没有对其存在精品、高、中、低档的区分,就连商家也还难一口说出几个有关隐形带的品牌来,其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相反,真正塑造出知名品牌后,其品牌就将作为附加值,拉开产品档次并有效拓展市场空间。
记者在荷花池、染房街等批发市场内看到,普通的透明带子一般价格为8毛钱左右,而一种被称为“牛筋”材料的也只不过1元钱左右一对。而流入大街小巷后,特别是进入胸罩专卖店后,其价格便成倍翻番,有的竟高达12元左右一对。
据称,这种新潮“派对”在成都催生出了一批小生产厂家,他们对市场和潮流敏锐的洞察力不仅使自己小赚了一把,也让小商小贩和批发商们赚得笑逐颜开。据了解,一个小商贩一天可卖40多副,一般收入可达30多元,而批发商就更不用说了,多时一天批发几千副,少的也有几百副。
由此可见,隐形带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但记者跑遍全城十余家市场,真正打出了品牌的却似乎只有“古今”牌。而从记者随机调查的20余名女性来看,能清楚知道隐形带有这种品牌或者提起“古今”牌就知道是隐形带的,却几乎绝无仅有。
时代呼唤品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隐形带作为“朝阳”产品,在刚刚崭露头角时就遭遇消费者当头棒喝,看来,创立品牌与拓展市场虽同等重要,但也注定将遭遇坎坷。
然而,最近却有消费者数次向媒体投诉此类吊带产品,甚至质疑该产品是残害女性的“隐形杀手”,由此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消费者投诉的主要焦点,是认为用来制造此类吊带的化工原料系有毒物品,使用后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消费者与隐形带较真无门
本想为自己的身材增添美感而购买了隐形带的王小姐万万没有想到,此次增美不成倒献丑,好端端的带子会在大庭广众下断裂。更令她后悔的是,由于购买了地摊货属“三无”产品,致使其四处投诉无门。
昨日,王小姐在与该隐形带较真路上四处碰壁后焦急地约见记者,红着脸气愤地讲述了她所遭遇的这桩尴尬事。据称,8月17日上午,平时较为“本份”的王小姐在春熙路购买服装时,碰上今年刚刚流行起来的这种隐形带,经打听,2元钱一对算便宜,她决定“新潮”一回。19日适逢周末,她将胸罩“改头换面”后并配套休闲吊带装上街了。来到人群熙熙攘攘的总府路街时,不知怎的,只觉得肩头一松,低头看时,刚刚戴上的隐形带活生生地一分为二,透明胶带在背后飞舞,春光乍泄……她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
事后,实在气不过的王小姐几次辗转到春熙路,想找摊主理论,殊不知对方不仅不买帐,反而指责其寻衅滋事。无奈之际,她一个电话打进省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却被告之像这种无品牌、无厂名厂址的“三无”产品不在消协受理范围,况且消费者没有任何凭据,因此爱莫能助。但是,消费者如能提供如实线索,工商部门将按“三无”产品予以查处。
无独有偶。昨晚8时记者发稿时,一位自称姓李的小姐打进本报热线,质疑隐形带可能携带某种病毒或于身体有危害的元素。据她讲,两天前花2元钱买来的一副隐形带,使用仅一天,肩上却明显地增加了两道长长的红印,次日起床时发现,红印上居然又长出了红疙瘩。
专家为隐形带“把脉”
昨日,记者就王小姐反映“隐形带”问题专门采访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系教授王槐三。据他介绍,这种隐形带除了因质量问题易断裂外,其余过敏反映基本上不存在,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王教授从高分子原理角度进行仔细分析后认为,隐形带的原材料是塑料制品,一般来说,这种材料因质量问题发生断裂是在情理之中,但在常温下与皮肤不会直接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即使因使用隐形带而造成的与该产品接触部位的过敏反映,大多属于自身皮肤对这种材料特别敏感,就是与由这种材料制成的其他产品接触,也可能发生过敏反映。因此,关于该产品有毒之说无法成立。
他还从市场的角度“把脉”指出,这种产品虽不能与电子信息的发展相比拟,但市场潜力是无可厚非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女士小姐们身上的普及率应该比电子信息的普及更快,而且价格便宜,无论高、中、低等收入阶层都具有这种购买力。
记者连日在走访消费者、有关专家和市场时,听到了有毒的事例、无毒的“辩护”以及隐形带隐藏着的无限商机和市场潜力。采访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反映该产品是“隐形杀手”是活生生的事实,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系王槐三教授也从科学的高度充分分析论证后作出了无毒“辩护”,更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这种“萌芽”的新产品大有不可阻挡的发展潜力,“凸现出2亿元的诱人市场”。(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