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中国青年》杂志弄了个“为什么还要文学”的十青年作家同题录音,主题是关于年轻作家们如何看待“文学读者越来越少”和“文学在这个时代的没落”。当时我还跟人家女记者矫情,掰扯说文学没有没落,文学读者少是因为文学越来越好了。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实在是起哄。文学是否没落,我其实完全不了解,没有发言权。不过,如果假设文学没落是真的,那么,我对此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该!它不没落都没道理,就凭着把所有同一个十年内出生的人全归一堆这种作法,文学就应该没落。
有一天晚上在酒吧,一位媒体女性这样向一位外企部门主任介绍我:“这是现在70年代作家群中的一个。”
外企部门经理一脸惊讶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你是和浩然同时代的?”
于是我也一脸惊讶一脸茫然地看着他。还是那位媒体女性聪明,知道对方误解了,说:“70年代作家就是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不是7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作家。”
到这儿,外企部门经理终于明白了,他一拍脑头,道:“噢,你就是专写男女关系的那伙女作家中一个吧?”
我差点急了,心想,你什么眼神啊?哥们儿是男是女你都看不出来?成心拿我打镲?后来一琢磨,也不怪人家存有错误概念,怪只怪那位媒体女性,或者以那位媒体女性为代表的女性媒体们,从前你们胡乱包装,可不人家会存这样的底,70年代等于女作家等于混乱的男女关系。
也不想解释什么了,只想这阵风过去了,也就好了。谁知,自去年那两位打头阵的女将阵亡后,70年代冷落了一阵,如今又有重新抬头之势。前几天看晚报,又胡乱地拼凑人马,弄了个70'专版。从前,有个朋友写文章,说“70年代作家是一筐烂茄子”,因为是朋友,私下对我解释说,那里面不包括你。晚报上的70后作家可是把哥们儿算了进去,虽然我身在其中,不过,以跳出圈外的眼光看,总体印象是,好像这还是一筐烂茄子。有何不同?以推介作家的标准看,实在没看出编者为何要推这些作家的理由,缺少对作品具有独到眼光的剖析,还是在简单地拼盘点名而已。或者他们的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无处下笔评说?
还有件事,我要是骗你我是孙子。这二年,哥们儿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过20个电话,全是编书的,全是编70年代作家作品合集的,要你的短篇代表作,要你的中篇代表作,要你的随笔代表作,最多时候的阵容达50位作家。我不让他们把我收进去,人家还不答应,最后把我逼急了,我只好扯蛋:“哥们儿其实是出生于50年代。”
也不知道是谁最先想出来的生于多少多少年代作家这种归类法,这招可真毒,真霸道,想不参加都不行。中国作家协会你可以退出,可70年代出生作家你怎么退出?去派出所改出生年月去?
没法退出我也要退出,生退,哥们儿不是70年代出生作家,所有编书的听真,别再给哥们儿打电话了,要是生选,连编者带出版社一块告。靠稿费才挣几个子啊,哥们儿以后就靠你们吃官司赔钱过日子了。
文/丁天《青年时讯》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