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庭院里的女人》上映时,又见“儿童不宜”、“16岁以下观众须由家长陪同观看”的“关心青少年”语言。
看电影之前,曾听说这部影片有“性变态”、“乱伦”、“半裸”等等。看了之后,才知道所谓“性变态”,只是影片中吴先生与吴太太夫妇间的床笫花样暗示;“乱伦”是指对吴先生毫无感情的小妾与吴公子恋爱私奔;至于“半裸”,观众不会比在游泳池见到的更为“惊险”……
其实这是一部反抗封建男权、反映自由恋爱、主张人道关爱的艺术片,与“儿童不宜”沾不上边。看这部电影,有家长陪同,能现场解说影片思想艺术固然很好,但良好的陪同对任何一种观看都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偏偏把特别强调加在此片之上?
庭院深深深几许?见到“儿童不宜”,我似乎看到这样的情景:大人走到庭院前,吞着口水对小孩说:“我进去看个新鲜,你在外面等着我吧!”尔后大步流星地直奔庭院的最深处。有朝一日,儿童长大后走进庭院,却发现里面漆黑一团……
但这不是关键所在。“儿童不宜”较早的版本出现在电影《寡妇村》放映之时。在那部电影里,“寡妇”仅仅露了一个肚脐,“吓”得制片者赶紧伸手遮盖儿童的眼睛。这种“关心下一代”的精神让人感动,只是更感动的是票房。后来,“儿童不宜”标签被人广泛应用,演出和影片的宣传海报对此情有独钟,“不宜”说成了救场牌。明眼人都知道,“不宜”儿童目光的都是一些缺衣少穿的东西,他们在街上看到的不会比大人少。照此推论,那些穿露脐装露背服的现代女郎也该在身上挂一块“儿童不宜”的牌子才对。
提示意味着强调。“儿童不宜”的醉翁之意在于召唤“大人适宜”。这与“关心祖国花朵”无涉。而且经过如此强调,反而挑逗起儿童的好奇心,在未成年就长到一米七、八的今天,不知道卖票者和守门者怎样辨别谁是大人谁是儿童?
但要是在这个字眼上较真,我们反而成了“儿童”———“儿童不宜”并不是在提示儿童,而是写给成人看的,那潜台词是说:快来看哪,这里有惊艳的镜头或演出!
用色情暗示广告来吸引观众是对艺术的亵渎。中国的电影或演出如果到了非要用“儿童不宜”不能提高票房的地步,那么其水平也实在太“小儿科”了,人们将有理由怀疑中国的电影或演出何时能剪掉脐带。(何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