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观点:反忙碌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1日11:26 北京晨报
每一次经济适用型车展都吸引大批的参观者。购买汽车是为了追逐效率和速度。形形色色的科技产品都有类似的功能。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并误认为做了很多事。实际上,效率与忙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反忙碌生活
忙碌有时用来形容为生计奔波的困顿,有时却表示个性勤奋事业有成。这个词引发的歧义原因在于“被时间压缩了生活方式”的现代人对于效率的迷失。
忙碌工具论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BP机、手机、wap手机、商务通手机……这种通讯产品本质上代表一种“抽不开身”的生活。其最大特点是令人产生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越感。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能和自己的公司、配偶、家人保持联系。正如一首摇滚歌曲唱道:“你可以逃跑,但无法躲藏。”商务通的功能是帮你记住诸如朋友生日、纪念日,商务电话和会议时间等信息,并提醒你在必要的时候行动。许多人迷上传真的原因是,潦草传真一个草画的心和一朵花比说多愁善感的话更有趣。
交通工具:汽车本身是一种烦躁和急功近利的标志。进出同一车门往往令人产生错觉,从而忽略了路程的时间。这种忽略意味着路上的那段时间你什么也没干,除了目视前方,脚踩油门儿。一个人在购买汽车的同时,就意味着同时失去了步行、等车、路上的思考等种种令生活减速的机会。
网络工具:这是在“信息高速路”高速行进的另类交通工具。即使在庞大的电脑世界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名词感到满意。比尔·盖茨据说也不认为高速路是个准确的描述,因为它意味着每个人正匆匆忙忙奔向同一个方面。但事实就是如此,电子商务的通常模式是缩短购买时间,延长供货时间,这种方式最符合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心性——反正我买完了,剩下的都是你的事。
环境工具:快餐文化和细嚼慢咽一样,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快餐店里收银台,小姐总会问一句“带走还是就餐?”这是因为有一批人,忙得连在快餐店就餐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只能在车里或边走边吃。快餐店里有很多细嚼慢咽的中学生,他们一边吃一边背着《世界历史》,这当然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忙碌。
由忙碌引发的焦躁比比皆是。一个孩子在看他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微波炉里,然后抱怨说:“你不是说马上就能吃吗?我已等了两分钟了。”
减速方法论
“别理我,烦着呢”
私人时间意味着一段不受干扰,不感到困惑的时间。但在人们24小时日日夜夜都能找到你的时候,寻找心灵的平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我们非得接每一个电话?在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格兰特低语着:“让它响着吧。”类似的做法是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鼓励员工在电话铃声响时先深呼吸,然后在铃声响第三下时再去很放松地接电话,而不必急急忙忙铃声一响就去接。
电视杀手
电视是“时间杀手”。从新闻到天气预报到焦点访谈到八点档电视剧到晚间新闻,以及中间插播的大量广告、MTV、人物访谈,让你一晚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只能做些诸如吃零食、修指甲、聊天之类的琐事。你甚至没时间看看书,因为“过一会××就开播了。”建议一周确定一个或两个“非电视日”,不光为了考试临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自己。
“给我多一点点时间”
关键并不是你工作多久,而是你工作得多好。事实表明舒缓的步调对于成功来说比疯狂的长时间工作更具价值。这一点用美国商界巨子约翰·马龙的经历就可以证明。这位亿万富翁在32岁时就当上了美国电讯公司的总裁和最高执行官,以自己的方式集财富和权力于一身。他每天只工作5小时,中午回家和妻子一起共进午餐。
“我不是原来的我”
每天做一件与惯例完全不同的事,是寻找宁静的好方法。我们不难理解在白领成堆的写字楼地下一层的健身房里,为什么会员有那么多。据说现在更时髦的是玩西洋乐,比如长笛和单簧管,如果参加一个小演奏团效果会更好。
关掉呼机、手机、电脑、电视……每天有个时段与世隔绝,你没什么损失,却获得了自由。文/穆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