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俗语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18日11:49 哈尔滨日报
咋了XX,让人给煮了?
春节期间,让人充满期待的春节晚会没让人留下太深印象,倒是一句广告语迅速流行开来,好多人过年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咋的了哥们儿,让人给煮了?”这原本是一则诙谐风趣的退烧药药品广告,当时广告公司在策划广告词时联想到一般肤色的人发烧时脸会红,这和螃蟹煮熟了变红很是相像,于是在广告中运用此特征,加上东北特色语言,就有“咋的了哥们儿,让人给煮了?”此广告一经播出,很快风靡大街小巷,流行开来。
XX一思考,XX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多年来一直大红大紫,一度让人以为捷克就只有这一个作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出自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对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感喟,在本地则导致了虚无主义的泛滥。却也奇怪,在一个名叫“永不停顿”的思考的个人网站中,有人却说这句话是“圣经”里面出来的,我拿不准,各位有空可以查一查。这句话在口头语与书面语上都频繁出现,多用于骂人弱智,比如互联网一度失势,“网迷一思考,上帝就发笑”、“CEO一思考,Nasdaq就发笑”等笑话就出来了。但不知“网虫一思考,周星星就发笑”,一语是何意思?让人捉摸不透。
eXXXX
不过是Electronic的缩写。两年前,恐怕谁也想不到,这个字母能被人们如此青睐。26个字母好比是一个妈生的,但就这个字母老得最快,因为被人剥削欺压得太久太多了,而且没什么明确理由。怪只怪IBM太没责任心了,生出这个字母来,自己也不好好照顾注册个商标申请个专利什么的,被整个地球的人集体蹂躏。你是eBusiness,我就eCommerce,你是eGoverment,我就eBank……这里面最丧心病狂的要算硅谷动力了,eNet、eNews、eSchool、eClub、eShop……以com.cn为结尾域名,注了一大堆。跟风的人像小学没毕业似的,e往情深,e来e往,e形广告……反正拼音为yi的汉字,除了瘟e以外,好像都被骚扰过了。汉字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咱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辗转反侧,双泪直流。
XX的花样年华
这说明我们的写手们,是如何贴近这个时代。“网络男女之花样年华”、还有“潘金莲之花样年华”,几乎与王家卫的电影在大陆公映时同步,看来是得了盗版之助。如果说“分裂的8848,老榕的花样年华”不失幽默本色,那篇说我们女足队员的《花样年华-写给远行的铿锵玫瑰》一文,就让人肉酸-开头便是“芳草天涯,花样年华,花样年华,青春无价”,像是得了汪国真的真传。
XX需要理由吗?
出自周星驰的影片《大圣娶亲》。这个优秀的影片却被不识货的人咒作“无厘头”。这么多人在引用里面的话,能说是无厘头吗?这不,刚接到一封邮件列表,介绍一个产品的时候就说了一句:“买它,需要理由吗?”我也想温柔地问一下:“把钱给你,需要理由吗?”不过,这句话还是在即时聊天中用得多,网恋者们通过OICQ相互含情脉脉地对视,情到深处时便要问一句,“爱你(我),还需要理由吗?”更现实的就是:“辞职,需要理由?”“扁你,需要理由吗?”
第X次亲密接触
这个不说也知道出自何处。最初大家用得都还规矩,不过是用于回忆自己酸酸的、热乎乎的初恋,在网络文学中,章鱼触角一般蔓延,弄得各位网络文学爱好者,心里都潮潮的。也有用得比较出奇的,比如“李白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来就有了把第“一”次变成了第“N”次,“亲密”有时候也被莫名其妙地写作“亲蜜”。在这个词语被用得烂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小蔡来了这边给新出的垃圾做秀,报纸上一顺儿是“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今天你XX了没有
第一次听到,是在电视广告画面上,一个小胖男孩拿着一瓶果奶,憨憨地问了一句:今天你喝了没有?这可真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广告。因为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没喝,那你就太土了,你得赶紧跟上这个时代。于是乎,卖硬件的人问你,今天你买了没有?这一段人们经常说的则成了:今天你辞职没有?今天你降薪没有?
一个都不能少
老谋子肯定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要像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那样,靠用手推动下颔才能完成咀嚼过程。“网站,篮球,一人都不能少”;“完美的商业计划、雄厚的资金后盾、百里挑一的人才、精干的管理队伍,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经验之谈。帅哥、别墅、靓车、金灿灿的首饰、华贵的衣服、始终不渝的爱情、一以贯之的温柔,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现在许多女孩严格的择偶标准。
可以说“不”
大概是改编自《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吧。国产软件何时可以说“不”?风险投资,请不要对我说“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说好多遍。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特定的人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否定是需要勇气、需要资本的。可现在,尤其是在中国IT圈子(更别提国产软件了)里,你什么时候大大方方毫无顾虑地说一声“不”呢?所以说:革命远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这个“不”字,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说出来,说得如雷贯耳。
流行语吸引注意力
生动形象,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制造影响力,起到爆炸式轰击效果已是现今流行语言的一种追求。谁都知道,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如果不能够将对方一次性地轰倒在地,那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发出的语言信息得不到反馈就没有活力。无疑,以种种方式吸引对方注意力是目前流行话语的一个特征。譬如,曾经流行过的“帅呆了”、“酷毙了”、“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便以一种夸张方式赢取人的注意力,这是对语言的一种很好玩的演绎。当然,酷是一种外来语--英语(cool)冷的音译,背后其实有着新新人类的内涵。我们借用它意指“很前卫,无所谓”的一些行为。再如,“足球寡妇”、“电脑寡妇”是一种电视、电脑时代的一种产物,它以“寡妇”这种独守空房的词汇内涵喻指电视电脑对现实人的控制,以至于移情于物,出现了人际间情感冷漠的现代病。这种流行语汇是很有冲击力的。
我们喜爱和接受一些不断涌现的流行话语--外来语、网络语、广告语等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新潮语汇,在于这类语汇可以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语言是一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同样感受到我们交往的扩大已远远超过我们母语局限的天地。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正在成为国际人,而一些流行语汇正是这种国际间交往深入到个体而产生的结果。生命需要运动,语言为保持青春活力同样需要新词语的冲击。不断地换血,挑战语言的一潭死水是每一个时代都力图有所创意的事情。再如网上用语可随个人心性无限地省略发挥,“7456”喻“气死我了”、“E”喻“一往情深”,等等,这类新潮语汇随意性很强,可能持续时间很短。但是无论如何,语言是不可能关闭起来的,都要接受撞击,从而依据社会发展自然选择留存时间。
流行语汇的频繁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可以展示活跃的社会生活以及不拘一格的创造力。记得大学时曾经有老师专门挑小说中造句的毛病,当时不以为然。实际上真正按照语法遣词造句地说话是功课,而活生生的生活告诉我们语言必须有一些新元素,即使怪异也好。采薇
无用的垃圾
与所谓“新潮”相呼应,本该纯净的语言已经受到过度污染。
翻开历史,旧上海曾流行过“洋泾浜”英语,这种“准买办”语言终于随时代变迁成为语言垃圾。我个人并不反对语言吸取新养分,但如果把特定语言任意化作“鸟语”,后果则让人无法乐观。在新新人类的语言中,还有一些是“数字化”的,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在玩孩子般的游戏。现实中偏偏更有些“另类”,明明生长在北方,普通话也说得不错,然而一走上歌舞台,就满嘴半吊子的港腔。本人保守,总是觉得这类南腔北调,无论如何也无补于增强普通话的质感。若是听任无病呻吟、甚至娘娘腔十足的语汇若充斥,还会让本来就阴盛阳衰的国人,显得更像电视剧中的“公公”。
网络的风行,让一些有话要说而又无处下口的人找到阵地。表达思想无可厚非,但有不少人,日益满足于对语言“强奸”。他们以“痞子”自居,创造了一系列网上黑话。据这些网上“虾客”说,几天不上网,在语言上就会落伍,有的先锋小子甚至于要通过网上的语言革命,将所有“保守者”扫荡一空。这种躲在化名之后,伪装纯情少男或少女的闲聊、神侃,时间稍久,便犹如挥发尽了酒精的勾兑劣酒,变得滋味淡薄。其实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时髦语言风行,如“造反有理”这句豪言壮语,不但属于中国的红卫兵,而且还在当年的法国青年学生中走红。时过境迁,这一类语言尘封于历史。当今语言的庸碌还表现在对一些俗语的任意套用上,有一句新鲜的语汇流行,很多人就不分场合、语境,群起效尤,处处运用。几年前,米兰昆德拉的“深刻”令中国文人大为震撼,在许多文章中,我们都会见到用得俗滥得“昆氏语调”。真所谓“昆氏一感冒,国人就发烧”。这种热闹,让某些语言成为一串虚伪的符号。
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不但具有时代特征,更需要直接、简洁。新生事物的增多,需要语言来承载。我们需要创造新生语言,但我们不能忍受,将语言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文/肖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