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见解--没落的男人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1月11日09:28 北京晨报
很怀念买一盘带子听几个月的年代,每一首歌都听得滚瓜烂熟,随口能唱的地步。那个年代明星们的生命力的确长一些。
我们这群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基本没遇到过什么动荡,青春岁月又恰好与国家改革开放合拍,在较为安宁宽松的环境里,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代追星族。现在,我们这群人都三十多岁了,虽然过了追星的年龄,但绝对是支持潮流的主力。与那帮毛孩子相比,我们有的是消费实力和怀旧心态,那些已在演艺圈纵横几十年的巨星们现在还能风光无限。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没有这种稳定的欣赏环境。他们打一开始目睹的就是一批批明星的沉浮更替,而且速度极快。很多人几乎是一两首歌一过,便没了踪影,比如黄安、邰正宵。像费玉清、刘文正那样几十年盛名不衰是天方夜谭。今天一旦成名,明天就能出专辑,后来也许会嫁个富商娶个富婆,这才是流行的规则。
后起的“星星”们于是很惨,他们没有前辈们那种厚积薄发的环境。不得不以出位的包装和夸张的动作博取瞬间效应。这中间的过渡性人物是周华健和任贤齐。周华健用歌声营造自己一种健康的新好男人的形象,但精通卡拉OK的“小青年”认为自己也唱得同样好,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人越来越不耐烦,更迅速地喜新厌旧。周华健的努力失败是客观因素使然。但与他相比任贤齐的失宠就是自找的了,他的资质比周华健差,偏偏对自己估计过高,一歌成名后居然又演令狐冲,又演杨过,结果胖乎乎“大侠”令后生们笑掉大牙。这之后,便再没人对自己的明星寿命抱太大幻想了。
2000年前后老明星们的金碧辉煌只是特定时代背影下的一种偶然,没落才是必然。近来不断地有巨星宣布复出,他们要么想最后玩一票,要么就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一红几十年的巨星是上个世纪的事。(赵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