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活跃着一批另类文人,他们从事着编辑、记者、大学讲师等等一切与文字有关的职业,写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坚信读书本该是件很有趣儿的事情。
时尚文化系列之出版中的流行文化
前言
古人写书是件了不得的事情,讲究“著书立说”,是要扬名万世的。于是文人们一动笔便旁征博引,洋洋万言。写起来累,读起来更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道尽其中痛楚。偏偏近来另类文人渐成风尚,他们认为读书本该是件有趣儿的事情,应该更轻松,更贴近生活。在另类文人的身体力行之下,一时间多了很多很好玩儿的书,并迅速风行。其族群的代表当为现代出版社近期推出的“MM现代影音丛书”。《之乎者也罗大佑》、《日剧场》、《钻石海报收藏》、《大话西游宝典》、《事关江湖》、《家卫森林》、《韩流》……一部电影可成书,一歌星也可成书,即便是一个书名,也要不遗余力打上流行文化的标签。
流行文化观点一
“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面对旧时,听往日声音;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面对旧时,看岁月燃烧。”——达明一派《不一样的记忆》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我是“生于七十年代一族”。我们这群人的最大共同点是,青春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像很多同龄人那样成为社会精英,但回想起自己的那段花样年华,也还有很多的遗憾和悔意。那年月,该来的都来了,只是该说的没说,该爱的没爱,该做的也没做。但也许还有一些事情我做了,而且做得很彻底。尽管当时很多人告诉我,这件事并不该做。
比如看金庸、看琼瑶、听邓丽君、听齐秦、听罗大佑……,于是,这些成为我们追忆自己那段似水流年的惟一线索。
终于有一天(这时我已经是三十多岁,已经娶妻生子的中年人),有出版商约我写有关“与金庸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稿子。一时间或喜或悲的往事纷扰着涌上心头,任何考据都是多余的,我只有双手在键盘上飞舞,因为一切与我的青春有关,与我的生命有关:
“很多年以后,我有个绰号叫做金庸。任何人都可能变成金庸,只要你尝试过每年把那15套书翻两遍。我不会介意别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知道我比他们更开心。”
“那一年是1982年,我11岁。到了11岁就一定到了青春期,有青春那就有躁动。我当时的职业是初一学生,我解决躁动的方法就是看武侠小说。”
“那一天,我遇到一个人,借给我一本书,他说那叫《书剑恩仇录》,看过之后,可能叫你忘掉以前做过的一切事情。我很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书。他说,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活得大现实,如果什么都可以虚构,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后来没事的时候,我会望向学校旁边的租书店,我清楚地记得文泰来还没有被红花会的人救出来。其实《书剑恩仇录》是那人跟我开的一个玩笑。因为看完第一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后续部分。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更清楚。没多久,我就看到了另一本书,叫做《碧血剑》。”……
“为了一本武侠小说影响学习,值得吗?不值得,但我觉得痛快,这才是我自己。本来我应该没事,但是我看书没有以前快。我以前快是因为我直接,认为对就去做,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变,直到高考来找我,我才发现自己完全变了。看完《笑傲江湖》后的那一学期我竟然没再看任何一部武侠小说。那学期我很失望,我觉得我已经和大学生们混在一起,没有了自己。我绝对不会为一部小说影响复习时间,这是我跟从前的分别。”“1987年,开始读《笑傲江湖》。那一年我16岁,身高1.70米,这个高度维持至今。我后来知道,从那时起,我的青春期结束了。”
“三年后,我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女朋友,五年后,与她结婚。”金庸成了我沉迷回忆时的一个幌子,让我病态的怀旧情结有了合理的借口。我写郭靖,写杨康,写黄蓉……在他们亦正亦邪的身体背后,晃动的其实都是我自己的影子。
流行文化观点二:
因为我们关注
“谁人吟吟在唱着命运又似星座,谁人沉沉在叹着旧梦逝似星,谁人又借故发出伤春悲秋,一般都可令泪落下。”
——达明一派《天花乱坠》
总有一些人的名字、歌的名字、电影的名字,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聚在一起,由陌生而成莫逆。三里屯彻夜不眠的灯光,吸引的大小文人们苦苦相守着不愿离去。酒至半酣,离题万里,自然地便生出许多新鲜的内容来。
这天谈的是王家卫为什么永远都戴着那副大墨镜?人们毫无根据地臆测着,其中最貌似权威的说法是“这代表他看生活的眼光,便仿如暗夜都市的行人,总能发现一些光天化日背后的细节。”最没创意的说法是“这眼镜就好比他的镜头,总要把一切都涂上自己的个性色彩。”最荒诞的说法是“看过《龙腾四海》吗?刘德华对邓光荣说,蛊惑仔都喜欢戴黑眼镜,因为他们不想别人知道他在看什么。王家卫也是想制造一点诡秘情调。”
终于灯火阑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出版商回到了家,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发现,席间话语历历在耳,每一个看似荒谬的言论背后,都充满着智慧和个性的闪光。于是,一个有关王家卫的选题成形了。第二天,他在新浪上圈里人公用信箱上发出约稿帖子,这样写道:
“《家卫森林》一书选题已定,请各战斗小组成员注意,每篇3000字左右,可有关王家卫的方方面面细节,第一要求发观点新颖独特,并具有强烈说服力。此书将于《花样年华》公映前出版,让观众先看到这本书,再去看电影,最后觉着看电影还不如看书。”
两个月后,该书出版。
流行文化观点三:
“像我这永无法青春的生命,像永远转换布景,像永远在转换圈圈地花瓶,一生不过一声,没一刻可能以安静。”
——达明一派《爱弥留》
读书和做学问有的是候是两码事,就像是看电视与当电视导演是两码事一样。做学问讲究勤学苦练,不得半点马虎;但有的书读要读得兴高采烈。现代人太忙,每天七个小时睡眠,八小时上班。吃饭时不看书,做家务时不看书,玩电脑时不看书,看电视时不看书,洗澡刷牙时不看书,一天下来,能留给看书的时间充其量不过二三小时,还是被这样那样的事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一个笔名叫眯眯的另类文人,在一本叫做《之乎者也罗大佑》的书中研发出一种适合现代人“破碎阅读”的写作手法:情景歌剧小品。他以此手法,将几乎罗大佑的每一着经典曲目都改编成一段小品。于是,种种曲折深奥的感受瞬间变成一种视觉描述,花30秒读情景诗,花50秒读道具、演员表和背景说明。一分多钟以后,便已一切尽在不言中。
附录:《恋曲1990》小品剧本原著:罗大佑编剧、导演:眯眯演员表:暗恋中的男人、1990年结婚的夫妻、70年代一族、神经衰弱者、职业司机、电工、机关失意职员。道具:黄雨黄昏、啤酒2瓶、水煮花生米、独居公寓、筷子一双、阳台、雨中行人、藤椅。剧情简介:大雨如酒,催催催,催人醉。云未遮天,却见半抹夕阳偷现。百果琼浆,绵绵绵,透心间,顿生一缕思念,恍然身飞九天。子若天仙,转转转,舞翩跹,与你把手儿牵,抛却名利人间。蓦然惊醒,远远远,远不见,虹跨天边,又见袅袅人间炊烟。
表演须知:唱这首歌时你千万不要那么沉重。歌中那种美丽是人间不可得的,但人间并非一无是处。夏日傍晚的大雨荡涤了暑热与尘埃。一张椅子,一杯绵润的美酒,想着雨中的情人,敲着竹筷合着音乐,如此的恋曲又何必要让人听见呢?经历了感情的动荡后,人生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注意事项:酒切勿喝多,酗酒只能伤害你年轻的身体。沉醉之后只有傻气,何谈情趣?
结论
流行文化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它代表一种生活状态,代表一种对现代生活法则的敏感,是快餐文化在文字创作中的一种辐射。写作成为一种时尚是一件好事,它至少是一种高层次文化认同的证明。文/李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