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到底:回家也是一种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1月22日08:35 北京青年报
“回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际行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思考,它也是一种消费,而且是一种更高级的消费,它对人精神的抚慰绝不亚于欣赏一部歌剧、听一场高雅的音乐会。在我们不断鼓励人们走进音乐厅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交通资源,而去说服人们放弃亲人团聚、围炉夜话的快乐呢?
一到春节临近的时候,天上地下都会陷入繁忙之中,机场的候机厅和火车站的大厅成为节日期间最热闹的地方,庞大的客流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以交通资源短期紧缺尤为突出。在民工潮最为汹涌的列车上,由于车厢里过度拥挤,旅客的乘坐环境极为恶劣,经常有人因为过度劳累和紧张诱发精神疾病。为了控制春节期间的流量,铁路部门在春运期间大幅提价,这一做法也引起了不同的议论。为了缓解紧张的交通局面,于是便有一种舆论出来说话,声称过年没有必要回家。
回家是一个温馨的主题,要对它提出质疑,的确很需要勇气,更需要说服力。由于生活方式的变迁,农民不再只是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走入大城市,从事城里人不愿干、不屑干或没有足够能力干的职业,他们一年辛苦到头,过年时总要回到老家去寻一个团圆,这种固执的“回家”冲动或许与中国人血液里的“团圆”情结有几分关系,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很难用文化去说清楚的生命冲动,它与候鸟回迁倒有几分类似。事实上,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虽然在城里工作多年,文化观念也完全城市化了,但是一到过年的时候,那种“回家”的念头仍然会激荡不已,由此不难看出,“回家”可能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人性。如果以现实困难为由去消解甚至瓦解它,当然是很实际的做法,但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真的解决了问题,是不是因此就提升了生活质量,倒是很值得思考的。
“回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际行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思考,它也是一种消费,而且是一种更高级的消费,它对人精神的抚慰绝不亚于欣赏一部歌剧、听一场高雅的音乐会。在我们不断鼓励人们走进音乐厅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交通资源,而去说服人们放弃亲人团聚、围炉夜话的快乐呢?还是从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种巨大的需要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解决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除了以价格杠杆调控之外,还应该努力挖掘潜力、开动脑筋,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交通商品,这不仅是对市场反应能力的测试,更是对交通管理质量的严峻考验。而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10%到30%的价格上调其实并不能打消人们“回家”的渴望,只是让一大批并不富裕的人们多付了一份车票钱而已,而这部分钱本来有可能成为农药和种子钱的,用简单的市场手段去应对复杂的文化与人性冲动,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要真正解决春节坐车难的问题,恐怕还真得从提高运力方面来动脑子。
春节期间,一方面是火车极度拥挤,运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车辆闲置。不但各种旅游大客车吃不饱,许多单位的班车也因为放假而赋闲,有没有可能以政府调控的方式,让这些车辆在春节期间也成为公共交通尤其是长途客运的一部分呢?英国有一种私人旅社叫做B&B,意思是“床和早餐”,和星级饭店比起来,这种私人旅社条件简陋,但是,由于它在旅游高峰期间以价廉物美的服务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用私人富余住宅办旅社,既避免了饭店重复建设导致的浪费,也增加了一些没有工作的老年人的收入,还给旅游者提供了便利,这种“一石三鸟”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要想出类似的好办法,不仅需要足够的智力,更需要观念突破。
什么都有高峰低谷,在传统的年节期间出现交通拥挤也并不足怪,人为地去削平高峰也许短期有效,但更好的做法却是建立一种应变机制,当然,这样的做法比简单提价是要难得多了。
-文/蔡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