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花絮:我的胡同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1月22日08:30 北京青年报
我眷恋胡同儿,多年来,每当我在友人面前提到胡同儿,总是为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命运而滔滔不绝。因为我是北京人,我是在胡同儿里长大的。
我眷恋胡同儿,不仅因为它是我出生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胡同儿几百年的古代文明与新世纪、新文化交织组合而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北京胡同儿文化时刻熏陶着我。这些大小各异的门楼儿、小院儿、砖雕、门环给人带来了喜,也带来了忧。当数十年后,我们的后人指着画册、老照片问起父辈们曾经居住过的胡同儿,以及在风雨中经历了琐碎的过去时,我们该怎样告诉他们北京胡同儿文化的真正涵义?到那时,后人们也许只能当听笑话罢了。
数十年来经历的、失败的、得到的,都与我们现存仅有的“碎砖破瓦”息息相关。很长一段时间如何表达胡同的文化,怎样表现北京人在历年的风雨中生活的场景一直困扰着我。当许多艺术界的同仁认识到应当在表现胡同这一领域中找到自我时,我猛然意识到胡同文化将要在世纪的交响曲中消失,我才真正认识到表现它的紧迫。而正是这种紧迫感使我的笔自然而然地找到感觉。
“上山下乡”、“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待业”、“就业”、“下岗”,以及昨天刚刚为了自家能够看上9英寸黑白电视而在街坊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过。今儿又将面对在破旧的房屋里装上空调,使人在七月的伏天里还能喝着那使人暂时忘却自我的65度二锅头而感慨时光的流逝……
我眷恋胡同儿,每天穿梭于四九城的我,发愤地收集资料,采访那些在“拆城墙”、“修地铁”中举家老小为了能挖寻到4角钱一块带有明清印记城砖的人们,通过这种纪实漫画的手法,把自己四十年来的感受干干净净地宣泄出来,以此来表达我对胡同的依恋。
或许有一天,当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儿给我们留下了怀旧的记忆时,才体会到几代人生活在胡同中的乐趣,以及我在酷暑中忙完工作后又伴着那只嗡嗡作响的旧电扇度过那挥汗如雨的夜晚,赶画这些我们曾经拥有、但又将要离去的事而付出的苦乐。
随着北京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从世界各地来京的人数,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递增,曾经有人讲“北京拒外”、“不好打交道”,其实那才真叫不了解北京,不了解北京的“爷们儿”。真实的北京人,尤其那些生活在城区的居民,只要你尊重他、真心地以礼待他,哪怕是简单地问个路,他都会伸出热情的手去帮你,让人充分体会到北京人的亲情、厚道。不信,你试试。
如今,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城市,有着数不清的胡同儿,在快速地演变为现代化都市的模样,每年消失的胡同儿,被高楼、自家单元式的建筑所取代,同时也隔开了那充满友情、亲情的邻里关系,少了人情味儿。胡同这一极具地方性的名词也将在花园、小区的名词中消失。当人们漫步在五环或者通州区、大兴的小区时,那份充满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老街坊、老邻居的思念之情,也会越发地强烈。短短几十年,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让人萦绕在记忆中挥之不去。我眷恋胡同儿,它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胡同情结。
让我们记住胡同儿,记住过去。
由著名漫画家王复羊先生作序、著名散文作家过士行先生在其中撰文的杨信《捧读胡同儿》漫画集,近日将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同期发行。
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胡同·记忆》杨信画展”也将于近期与北京观众见面。
-文并图/杨信
-摄影/崔峻
-杨信档案
自一九六二年起,在北京东城的胡同里又多了个喜爱胡同的小子。
小的时候,跟街坊四邻的小孩们一块画画儿、和泥,积累了对胡同每个细节的印象。
一不小心上了大学,画起了油画儿。
进报社做了美术编辑后,一晃儿又在四九城里,天天儿忙这忙那地过了近二十年。
这不,去年根儿也下了个决心,赶上世纪之交怎么也得把这几十年的大事小情画出来。
还别说,这么一紧手,还真给弄出来了。
您说,画这些个玩意儿像谁,您也甭找了,绝对没重样的!咱自个儿画的东西,这也叫“师古,不泥古吧!”
至今还在北京青年报工作。
-《打扮儿》:新时尚,老眼光
-《乐子》:抓磁片儿、推铁环、抽“汉奸”、跳房子是70年代胡同孩子的当家游戏
-《卖冰棍儿》:推小车卖冰棍儿是胡同20年前夏天的一景
-《抓票买彩电》:80年代初买彩电是百姓家追求的时尚
-《咱家买了私车》:“老爸、六叔、四婶都快来瞧瞧,三儿把车给买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