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京城休闲的五种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1月12日10:39 精品购物指南
庙会的锣鼓声又快响起了,新年过了,咱们农历的大年也将接踵而来。平心而论,2001年似乎没有2000年说来更有“味道”,起码没有“千年虫”那样考究的话题。可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几乎没有见到什么真正能引领潮流的新鲜玩法,听着令人惬意的“休闲”也如温吞水般没有味道。
其实在去年“五一”后“假日经济”概念刚闪亮登场时,就有专家打出了“休闲经济”的大旗,认为我们的“假日经济”抑或“节日经济”的首要特征不该是疯狂购物,而应该是重在帮助人们摆脱压力困扰的娱乐休闲旅游等。但乏善可陈的休闲途径制约了这一理想的实现,现实是与休闲相关的产业纷显疲态,处处透着无奈。
无奈之一:保龄球儿转不动
2000年伊始,曾经火极一时的“达力达”就给保龄球业者们浇了一缸冷水。球馆一夜之间关门大吉,经营者被告上法庭,纠纷至今未有说法。老板孙先生慨叹“当年打球的人坐着大奔来,现在连菜市场的老太太都来了”。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两个朴实的道理,一是保龄球早已平民化,打球的主流人群不是大款而是普通百姓,大家自然要精打细算;二是竞争不断激烈,保龄球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了,当年保龄球独领风骚,人们排起长队等道的好时光已一去不返。
寻起祸根,恐怕还是国人追风的恶习,一见市场火,大伙就一起上。这几年京城的球道上得着实太快了。以前有36条道、60条道已属超大规模,现在100条道的巨无霸也有了,东四十条外几公里距离内超过10条道的球馆就有好几家。城里就不用提了,京郊大大小小的度假村的球道也不在少数。价格虽然一直在降,可在黄金时段玩也还需要不少银子,爱好者就那么多,想来还是得在开源上多下些工夫。
无奈之二:跳舞机器没后劲
“DDR”这个洋词在去年春天的确风头很劲但随即就让大家想起了当年短命的“呼拉圈”。一时间,游戏厅里少男少女们纷纷以“舞”会友,商场和批发市场里的大量非正常渠道和少量正常渠道的跳舞毯迅速地“跳”进了老百姓们的家里,跳舞机很有些时尚标签的味道。
可没多久,不少在家里苦练“舞艺”的人就发现,叉着手“稍息”、“立正”不仅只有小腿疲劳且容易抽筋,眼前箭头窜得太久也让人眼晕,这不大像跳舞,也不像跑步机等有很明显的锻炼效果,于是这风头很快不再,就像当年的“呼拉圈”一样。有关厂家组织的跳舞机大赛一开始的确吸引了不少目光,可人们很悲凉地发现我们的孩子们那不动手的舞姿还不如日本来的工作人员,兴趣顿减。等到更大规模赛事举行的时候,就几乎是无声无息了。
跳舞展示的终究是整个肢体的语言,身与手不动怎能算跳舞?还是盼着先有些相关的基础培训吧,起码那样的舞姿会像真正的舞姿。
另外,就像没有任何补品能老少皆宜一样,一种产品也不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呼拉圈”如此,跳舞机也不能免俗。至少跳舞机和它的兄弟,诸如DJ机、打鼓机等还是拥有了不少少年拥趸,好好做做他们的文章吧。
无奈之三:康体新招难成势
去健身房练器械、跳操的人不少,但这个人群也相对固定,尤其是练习器械,简单而机械的重复需要大量的时间,更着实需要练习者的毅力。况且,仅仅训练出肌肉块而柔韧性难以改观也不能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因此,如何让健身充满乐趣是业者必然面对的问题。
简单的器械训练和多年不变的健美操动作已经让一些运动者厌倦,2000年中,的确也有一些新的康体方式出现,虽未成大气候,却也带来了些许清新。
比如街舞,这种源自美国黑人街头舞蹈的健身方式就很实用。参与者锻炼了肌肉,活动了关节,提高了柔韧性,运动量也不大,不会让人练过一次酸痛好几天;再如搏击操,让健身房中的男性们不再仅仅追求“大块”,柔韧性、反应、速度都会有所提高,并有防身功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前花样游泳国手创立的水中健身体系,博采了多家之长,趣味性十足,并有水为健身效果推波助澜,很实用。自己边琢磨边改进的东西教起来肯定感觉良好,可惜只有女性才能参与。
但这些不错的康体方式比起当初健美操和舍宾入市的势头差得很远,也远未做到普及。不知原因是场地资金问题,推广力度问题,或是洋为中用时未尽得精髓,或是其他?
无奈之四:周边度假“虚火”起
经过去年“五一”的真火,“十一”的时候,京城周边的诸多景点和度假村备感凄清。比如最著名的一处长城景点,“五一”几乎被挤炸,“十一”在高速路上就早早限制车辆,结果是新建的停车场空空如也,游客还不及平时,限行没有两天就作罢。且到了2000年年底一盘点,大半景点的全年收入比1999年降了,真有些虚火中烧的意思。
其实如果说到真正的观风看景,京郊多数景点的风光比国内的名山大川差了许多,加之周边国家旅游不断开放,有了长假出远门走走肯定更过瘾。且度假村也几乎千村一面,去了无非是游泳、保龄,再和朋友们搓牌打麻将,缺少新意。想来要让周边度假真火,还是得多出些创意。在此举个很虚的例子,美国有个“007”度假营,在那里人们可以亲身体会007电影中的种种神奇,过瘾又刺激,当然有诱惑力。
无奈之五:极限好听不好练
这个引子听来就凄凉,中国极限运动的顶极赛事放在了湖州举办,对于这个小城人们除了对文房四宝中的“湖笔”有些印象外,几乎一无所知。温婉平和的江浙人对这类充满激情与野性的运动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引用其他报刊原话就是“寥寥的掌声,几乎没有喝彩”。且不用跟“假A”相比,现场与台球比赛都可以比比宁静。大赛都这样,更不用说独轮车等冷门赛事了,参赛的选手几乎都是专业表演队的成员,没有什么悬念,更缺少作为基石的拥趸们。这背后有个朴实的道理,极限运动需要充足的银子,也需要专业的指导,至少目前还不属于大多数刚刚走到小康的人们。
滚轴溜冰的风头早过了;攀岩从来就没有见到好日子;潜水在京城先天不足,去外地费用又太高;滑翔伞经过“中南海事件”,被限制得几乎在北京找不到可占的山头;满怀豪情的年轻人想去征服雪山,却又因不懂知识而落得徒留惨痛……都说极限运动未来看好,可过去的一年中在中国只是茫然无绪。如果非要举出个成功范例,就只好说那后来在批发市场里百八十元就可以买上一辆的滑板车了,不过这里要奉劝一句,玩极限来不得“盗版”,您挑战的是自个儿身体的极限,伪劣的装备可担不起这份风险。
文/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