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视角:炒作让你害怕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1月04日11:32 北京青年报
美国一些报刊在评论流行文化(尤其是音乐和影视)时,常常会使用一个词:hype,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推销”、“恶炒”、“吹捧”、“欺骗”,有趣的是,这个词中文谐音是“害怕”。承蒙现代传媒业发达,当那些被传媒推到风头浪尖恶炒的人“害怕”得不敢见人、想过普通人生活时,我正担心另一种“害怕”,文化正沦为符号化。
流行文化沦为符号化是在所难免,流行可创造利益,于是就要推销,推销就得炒作,炒作就得吹捧,吹捧最后就变成欺骗。结果使人对文化需求变成一种畸形寄托,炒作丰富多彩表象下是人近乎白痴式地接受,人们变成嗅觉发达、头脑简单的动物。
从那艘破船“泰坦尼克”驶入中国开始,传媒“联手”炒作开始步入新台阶。然后,一个接一个倒霉蛋被传媒无情地拎出来爆炒,赵薇那双大眼睛被炒得水汪汪直往下流;王朔寂寞难耐,揭竿而起,“害怕”与自我“害怕”;还有罗大佑,开一场音乐会搞得草木皆兵。后来又开始炒王家卫,我想王家卫说不定躲在暗处窃笑:“这都哪儿跟哪儿呀。”中国人炒完了,又轮到外国人,约翰·列侬在天之灵到每年12月都不得安生。
流行即是快餐,它经过符号化之后,死得更快,变得更快餐,根本用不着你咀嚼吸收,直接让你排泄掉。文化符号化之后实际上是被剔掉血肉之躯,温情与感动、思索与体味不见了。文化符号像一层坚壳,疏远了人与文化之间的距离,隔离了人与文化间的触动,当活生生的文化被简化成符号之后,实际也就障住大众眼目,使人只能看到徒有其表的躯壳,文化的真正意义就此被扼杀。
《泰坦尼克》、罗大佑、《花样年华》都是鲜活例证,当你看到这些东西被符号化之后,其实你已完全不必去电影院和体育场,一样可以对这些东西知根知底。而一旦你去了之后,你会发现索然无味,一点点悬念、一点点想像的余地都没有了。文化符号可恶之处在于它掐断你的联想,让人失去感受,变成行尸走肉。写到这里,想起了一句歌词: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
王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