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圈内”纵横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8月02日10:25 北京晨报
“人以圈分”的时代早已来临,但直到近期有媒体对圈子进行大规模采访调查后,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圈子是如此的无处不在,以至于从圈子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身分,甚至他拥有的一切。
穆先生是京城某报新闻部医药卫生新闻记者。他常常强调自己是在两个圈子里工作。一个是报社,一个是由上至卫生部、药监局,下至卫生局、各级医院药店组成的医药圈子。两个圈子有一个搞得不好,工作就难上加难。去年,有一个健康类杂志招聘兼职编辑,每周六日去两个整天,薪酬很低。但穆先生还是千方百计应聘成功。真正吸引他的并不是报酬,而是那些同他一起作兼职编辑的几位来自大医院院办主任。按穆先生的话说,只有在一个环境里相处过,才能把单纯的工作关系转化成私人关系,成为朋友。为此他牺牲了每周仅有的两天休闲时间,回报是不久之后很多医院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不用他去问,人家会主动跟他通报。他说:这才叫真正进入了圈子。
“圈子”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以用职业、感情、爱好、利益……各种标准来划分,几乎我们所有的交往活动,都能与圈子沾边儿。但我们通常关注的是职业圈子。所以演艺圈、娱乐圈、模特圈、IT圈……才成为新闻的高曝光区。职业的圈子总的说来利益多,朋友少。
圈子开始时是自然形成的。但当一部分人在极力标榜“某某圈”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种优越感,自视甚高。有了这种心理,就容易产生垄断的念头,希望对别人是否有资格进入圈子拥有决定权。这时,人们对圈子的一些误解,比如“圈子”是走后门的代名词,比如圈子就是拉山头,搞小团体主义的怀疑,有可能成为事实。
许多人以自己在各类大小圈子中长袖善舞为荣。便仿如当年呼啦圈风行时涌现的高手一样,可以同时转动几十个圈,可能用各种方法接到新抛过来的圈子,同时还不失身形的优美。其实圈内纵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更多的人在圈子里只是疲于奔命,同时又进退两难。大凡一个圈子经营得成功,便会有诸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惯例做法。新人如果想要在其中按个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古龙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当年这个刚刚从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伙子为进入当时在台湾很有名的一个武侠小说作家沙龙费了不少心思,沙龙里司马紫烟、卧龙生、陈表青等诸位大侠喷云吐雾,高谈阔论,忙得没时间写作时,古龙跑前跑后为他们买烟,为他们当枪手。最后来了机会,什么《剑气书香》、《湘妃剑》、《失魂引》、《护花铃》……一本接一本,出了十五六套,只是没一本有什么影响。
好在天赋极高的古大侠见机快,一瓶酒、几本书,在台南一个小镇上一隐数年。之后便有了沈浪、楚留香、陆小凤、傅红雪、萧十一郎,有了《欢乐英雄》、《七种武器》。古龙与金庸平起平坐,并列“绝代双骄”的地位,就是在这时确定的。由此我们可能看出,圈子其实只是虚拟的,你可以以出为入,也可能以入为出,只是别太当真。
圈子仿如一个城市,人不多的时候你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这个城市已经极近繁华,这时你再去便只有给人打工,甚至流浪街头。这时去证明你是不是成了“城里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南方某报近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探讨“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感受,我们有理由把它看作那些终日在圈子里奔忙的人身心俱疲后的一种思归。
余非
|